2019/09/17
中美貿易戰持續,相關不明朗因素升溫,投資者為抵禦隨之而來的市場波動,紛紛湧入已開發市場政府債券避險,令有關債券的殖利率進一步降至負數 。這是否顯示傳統避險和負收益資產,是投資者尋找避難所的唯一出路?宏利投資管理(亞洲)專責泛亞洲債券的投資組合經理簡柏翹(Neal Capecci)在本文進行深入分析。
保持追求正殖利率
俗話說:「風暴雨前的寧靜」。直至7月31日,市場仍然憧憬中美貿易戰朝著建設性方向發展。然而,一切期望在翌日破滅,川普政府宣布從9月起對中國進口貨品開徵新一輪關稅,令情況急轉直下。隨後人民幣匯率跌破重要心理關卡,美國財政部宣布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而中國則提高750億美元美國貨品的關稅作為回應。上述情況明確反映:中美兩國在短期內達成協議的機會現已顯著降低。
不出所料,市場因不明朗因素急升而受拖累,投資者繼續維持避險,導致股市急跌,債券殖利率顯著下滑。直至8月中,全球負殖利率債券總值突破1.5兆美元(圖1)。1美國聯準會於7月31日突然降息25個基點,但相對市場預期顯得溫和。
央行措施和刺激方案的憧憬
市場普遍認為,我們正重返「較長一段時間維持低息」的環境。美國聯準會已於7月,即近期貿易爭議爆發前降息,我們預料十國集團央行於可見未來維持寬鬆立場。亞洲區內央行亦持續降息 ── 在8月第二周,四間央行在相隔不足一日內宣布大幅降息,投資者對此印象深刻。我們認為降息措施陸續登場,因為區內通膨仍然溫和,政策官員的決定並未因而受限。重要的是,由於許多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利率仍然相對偏高,因此具備較大的調整政策空間。我們認為,這些政策行動將對亞洲債券有利,尤其是優質的當地貨幣債券。
此外,市場憧憬政府為應對預期經濟衰退而推出刺激措施,有望為風險資產帶來更多支持。事實上,我們在這方面已看到一些進展:泰國近期公布總值1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計劃;印尼最新財政預算顯示,當地政府尋求大幅增加財政支出,以抵禦增長放緩。另一方面,市場日益揣測,如果情況惡化,新加坡政府可能推行刺激經濟計劃。至於中國,自貿易戰爆發以來,已實施多項措施支持經濟,往後亦可能宣布更多措施。
預料一連串央行措施和政府刺激方案會為全球經濟帶來支持,但市場仍然觀望中美貿易戰的發展,以及對經濟增長的具體影響。投資者設法應對的問題是:人民幣是否隨著貿易爭議升溫而顯著貶值,及其對亞洲區內經濟將構成甚麼影響。有鑑於此,市場對中國當局的決定感到不安,於8月5日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匯價跌破「七元」水準。
貨幣風險— 情況複雜
毫無疑問,我們作為亞洲投資者,正密切關注這個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隨後保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相對穩定,我們預計當局將會維持現狀。人民幣出現大幅貶值的機會不大,因為匯率過度偏軟會導致資金外流,並抵銷中國為實現經濟現代化而採取大量措施的成效。鑑於目前地緣政治不明朗,我們認為在這個關鍵時刻宜採取均衡的貨幣策略:不偏好任何一種貨幣(美元或當地貨幣計價)的債券。
追求實質正報酬
我們認為,儘管全球環境脆弱,但亞洲固定收益的吸引力依舊不減。我們的信念源自區內強勁的經濟基本因素,以及固定收益的一個主要特點 — 可為全球投資組合提供分散風險效益。關鍵因素在於,亞洲債券持續提供正殖利率,面對已發展市場政府債券殖利率進一步降至負數,這顯得極為重要。此外,貨幣政策日漸寬鬆,加上當局承諾推出更多刺激經濟措施,應可為亞洲債券締造相當利多的環境。全球宏觀經濟局勢可能顯得脆弱,但並不意味投資者要放棄追求實質正報酬。相反,我們認為保持積極心態、追求正殖利率更為重要。
註:
1 彭博資訊,截至2019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