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4
華府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導致8月份起中美緊張局勢升溫。中國政府亦作出反制措施。儘管兩國9月起同意重啟談判,但全球增長放緩和各種挑戰,正引起亞洲各國央行和政府的關注。宏利投資管理亞洲區(日本除外)股票投資部首席投資總監陳致洲認為,投資者應具備廣闊的視角,看透眼前的緊張局勢,避免見樹不見林。雖然貿易緊張局勢的消息也或會繼續成為市場焦點,但亞洲正面對多項重要課題:例如致力應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提高區內整體競爭力等。
我們的觀點: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很可能成為投資環境中的長期議題。然而,投資者放眼日常消息之外,應觀察區內的創新和支持措施。
隨著新一輪關稅落實,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溫;然而,我們認為雙邊動態開始出現變化。目前,中國政府可說是為未來談判發展方向定調的一方。這是一項重大的轉變,因為自2018年首次出現貿易爭端以來,美國依仗多項對中國的不滿、較強的經濟增長和穩健的金融市場來主導談判。形勢轉變是源於美國經濟疲弱,加上2020年總統大選周期將至,而且美國再無加徵關稅的空間。中國現在有更多選項,決定是否在美國大選前與美方談判,以及在甚麼基礎上進行。
儘管形勢改變,但貿易關係持續緊張,無可避免對中國經濟和市場造成損害。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多項指標顯示7月份投資和消費增長顯著減慢。此外,採購經理指數仍然反映經濟收縮 。 在這些經濟挑戰和市況波動下,我們認為市場仍有潛在投資亮點。中國經濟重點行業的上半年獲利表現強韌。具體而言,循環消費和民生消費企業的獲利大致符合預期,獲得調高獲利預測的幅度較其他行業為高(見圖1)。
中國的回應:推行「結構性」刺激措施,以提高競爭力及促進自給自足
對投資者而言,中國政府和當地企業的回應行動,比貿易局勢持續緊張的影響更大,因為市場已大致消化貿易因素。事實上,中國政府應對這次經濟放緩的方式,與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截然不同,當時政府推出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致力迅速擴張信貸,特別是對於基礎建設相關項目。
相反,目前政府以結構動力為重心,致力提高經濟效率、發展具策略性的行業,並減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的行政成本負擔。相關措施包括:
在8月份,中國人民銀行在改革利率機制方面再邁出重要一步,推出新利率 — 「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基準,基本上將會降低企業的實際借貸利率 。此外, 當局宣布從9月中起調低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
另一方面,我們持續關注中國如何應對技術供應鏈分化的問題。儘管美國政府最近延長豁免,容許部份中國科技企業向美國供應商進行採購,但長遠而言,無論何時達成貿易協議,供應商可能持續分化。 中國政府正積極發出5G牌照,以加快相關科技發展和促進國內投資 。在企業層面,電子和超導體公司正加快專利操作系統和晶片設計的發展步伐。
亞洲的回應:地區政府借助財政和貨幣工具
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全球央行和政府關注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風險日增。 亞洲亦然。過去一個多月以來,數家亞洲央行出乎預期降息,多國政府亦推出財政刺激措施,以復興內需。
不過,我們相信與其他地區相比,亞洲擁有較佳條件應對經濟增長放緩。按道理說,亞洲與其他地區之間的主要分別之一,是推行貨幣政策的潛在空間較大,因亞洲地區具有更廣泛的利率範圍(見圖2)。然而,正如經濟師John Maynard Keynes指出:單靠貨幣政策刺激經濟並不足夠,必須輔以財政政策才能發揮效用 。
此外,亞洲亦有推行財政政策的空間(見圖3),各地陸續推出更創新的大型刺激措施,有望對經濟增長帶來顯著作用。舉例說,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wi)最近建議遷都至加里曼丹(Borneo) ,過程需時五年,將耗資330億美元。這並不是一個典型的扶持措施,但將使全國的經濟實力重新分配,同時亦有助推動增長。
投資啟示:看好表現強韌的東南亞公司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看好東南亞多於東北亞,特別是因為東南亞市場所承擔的風險溢價,正逆轉至東北亞市場。東協市場正逐步推出貨幣和財政政策,選舉周期現已告一段落,加上油價穩定和美元轉弱的前景,可為投資者帶來機會。具體來說,我們對印尼的經濟前景感到樂觀,並對印度前景看法轉至中性,因最近的財政預算案提出撤銷對海外投資者徵收資本增值稅 。相反,我們適度看好中國和台灣股市,但較看淡香港和韓國市場,因為兩者在宏觀經濟和行業層面面對較大阻力。我們的首選行業仍是消費、資訊科技、康健護理和公用事業。
從公司層面來看,我們認為在充滿挑戰的經濟環境下,有三類公司可望表現出色。我們看好的公司包括:1) 提供服務的公司多於持有資產的公司,後者會較受貨幣匯價波動影響;2) 品牌強勁並能在削減成本時維持營業額的「自助」公司; 3) 目的地在美國以外的出口商,或擁有原物料替代來源的進口商。我們相信,投資者日漸需要意識到在特定資產類別之中,分辨個別公司的重要性 — 這可讓主動型經理創造獨特機會,為投資者的組合尋求超額報酬。
總結:聚焦地區化多於全球化
綜觀來看,我們認為亞洲國家集中以自助政策來振興經濟增長,並不只是基於中美貿易戰,亦象徵著我們目前面對的多項全球挑戰。在英國「無協議脫歐」以至南美洲新興市場危機蔓延的多種可能性之下,我們預期,全球各國的發展將較聚焦於地區化多於全球化。雖然上述轉變不會在一夕之間發生,但相信這將有利增長迅速的亞洲經濟體,並為亞洲股票帶來締造超額報酬的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