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美國聯準會在非例行利率決策會議上宣布降息50個基點1,為2008年以來首次2。儘管降息早在預期之內,但從市場反應來看,投資者未有為此感到雀躍。宏利投資管理首席經濟師兼宏觀經濟策略部主管Frances Donald在本文中闡述其最新觀點。
G7財長及央行會議發表聯合聲明,承諾採取額外措施支持經濟及維持價格穩定。聲明公布約兩小時後,美國聯準會便作出降息決定。我們現在預期各國主要央行,包括加拿大央行及歐洲央行,將會在下次例行利率決策會議或之前降息。此外,我們相信聯準會在3月18日例行利率決策會議上再降息25個基點。
在疫情危機持續之時,降息50個基點有甚麼效用?的確,降息並不能扭轉全球供應鏈受挫的局面、刺激消費,或有助控制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擴散。但理論上,降息應可緩解金融緊縮的情況,並為最近風險資產下跌提供緩衝。更重要的是,降息可阻美元強勢,對美國經濟帶來阻力,降低企業信貸成本及支持美國家庭以低利率進行債務再融資。
投資者或許會問,為何風險資產會下跌?我們認為原因有兩個:
就目前來看,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個案未見突然改善下,我們可預期一系列能觸發資產價格在未來一至兩個月內下跌的事件,並令投資者選擇避險。
市場已反映進一步降息:失望數據陸續到來?
截至撰寫本文時(3月3日晚間),債券市場價格反映聯準會將於3月降幅多於25個基點,並在利率決策會議後將再降息至少一次2。我們相信,聯準會難以做到符合市場預期的降息行動。其實,市場一直預期聯準會持續降息、發出降息訊號、甚至認為即使經濟情況改善,亦不會掉頭升息。平心而論,這期望很難達到,而聯準會未來的貨幣政策風向可能較難測,仍大有機會出現政策錯誤及央行立場被錯誤理解的情況。
全球經濟可能在首兩季顯著放緩,或持續至第三季
我們認為,單純降息不是挽救供應鏈受重創的靈丹妙藥。幾乎可肯定的是,中國經濟活動在過去兩個月(持續時間可能更長)近乎停頓,將繼續對全球貿易、製造業及商業投資造成影響。全球經濟並非處於一個強勢狀態而迎來放緩,而經濟在過去18個月因貿易關係緊張升溫而轉弱,令問題更為複雜。我們預期全球經濟會在今年第四季改善,而即使全球央行是否協調降息,未來數月經濟將繼續轉差,意味全球企業獲利將下降。
美國無法倖免於外部衝擊
目前有初步證據顯示需求衝擊在美國蔓延,但現階段的嚴重程度仍低於供應鏈相關問題。在未來數周,我們認為與服務業有關的部份經濟指標(包括零售支出)可能低於預期,我們亦繼續關注就業市場狀況。從基本因素來看,美國消費市場受惠於就業率高漲、工資上升、儲蓄率偏高及債務負擔較低,因此依然非常強勁,但信心衝擊可能礙於其他「穩健」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這正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很可能造成的局面。
另一方面,我們認為投資者務必留意信貸市場疲弱的跡象。供需兩方帶來雙重打擊或許會削弱企業收益,導致違約債務飆升。中國政府可以指示銀行為貸款續期並延長還款期限,以紓緩當地公司的壓力,但全球各地無法以同樣方式作出回應(至少在沒有採取特殊措施的情況下並不可行)。降息有助降低債務承擔的壓力,但不能完全排除風險。
美國總統大選將至
雖然近期新聞焦點主要集中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爆發和聯準會降息預期,但金融市場亦要面對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消息。我們認為,大選將繼續成為推動市場行為的一項因素。市場不大可能廣泛接受任何顯示總統大位可能在11月出現改變的發展。
財政刺激措施陸續推出
雖然短期內投資者需要審慎行事,但我們仍堅信中期前景將會更明朗。我們或許需要比預期更長的時間來實現目標,這有很大程度取決於遏制疫情的速度,其他因素的作用不大,但目標終將可實現。我們認為,央行等市場各方看來都明白,貨幣政策並非應對目前危機的最合適工具。財政支出顯然是更有效的工具,因為決策官員可直接向較疲弱的地區或行業類別提供援助,並有助緩減信心衝擊。
我們留意到這方面出現若干進展 — 義大利率先採取行動3,相信美國和英國的決策官員將會跟隨。G7財長於周二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在現階段已準備採取行動,包括在適當時推行財政措施,以助應對病毒疫情及支持經濟。」4我們認為相關消息屬於利多 — 若利率下調,決策官員推行這些措施的成本亦相應降低。
財政政策是否會構成短期上行風險?從市場氣氛來看,事實的確如此。然而,財政政策從宣布到實際推行,往往經歷頗長時間。儘管下調薪資稅或發放現金等措施可對消費支出及增長產生即時影響,但或許需要等待數年時間,財政政策的正面影響才可浮現。再者,並非所有財政方案政策均奏效,其成效最終將取決於政策是否考慮周詳及實施情況。
降息猶如減稅,能刺激再融資活動
我們預計降息不會突然刺激重大消費支出、或進一步提振表現本已強勁的房地產市場,但可推動再融資活動,與向選擇再融資人士發放額外現金的成效相當。換言之,降息猶如減稅。雖然市場憂慮目前疫情可能打擊消費意願,但隨著疫情趨緩,情況自然會改變。關鍵是,潛在需求將顯著加快市況最終復甦。
補充庫存及缺乏通膨可望支持增長
年初,我們留意到全球庫存低於應有水準,因此當庫存補充時,應可為全球經濟帶來一定的支持。儘管在疫情恐慌消散之前,企業爭相補充庫存的機會不大,但終有一日會出現這個情況。
最後,缺乏通膨可能構成問題,但亦可為企業紓困。舉例說,缺乏通膨或許意味短期不會升息,因此生產成本或工資上升導致企業面臨不利影響的機會偏低。我們認為,上述因素可能以有利風險資產的重要方式,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支持。
1 聯準會議息聲明,federalreserve.gov,2020年3月3日。
2 彭博資訊,2020年3月3日。
3“Statement of G7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美國財政部,2020年3月3日。
4“Italy unveils €3.6bn stimulus to tackle coronavirus”,《金融時報》 ,2020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