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返回

2021年投資展望系列:大中華股票 走進具韌性的成長路

2021/01/20

 

大中華股市經歷了波動多變的 2020 年:首季受疫情大流行拖累而下挫,其後經濟活動回復穩定並迅速復甦,帶動股市在2020年底走高。宏利投資管理大中華區股票部高級組合經理謝企剛相信,即使在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增長將繼續優於全球市場,而投資者可透過審慎的「由下而上」選股策略發掘其中投資機遇,尤其是科技和消費產業。
 

隨著全球繼續致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大中華股市相對未受太大影響,在 2020 年表現優於新興市場、已開發市場和亞洲區市場 1。具體而言,台灣和中國股市2020年初至11月底分別上漲 28%和 26%,香港股票亦有雙位數漲幅。憑藉企業盈利成長前景漸趨明朗,加上具有分散投資效益,大中華股市吸引亞洲區內和全球投資者資金流入,推動三地市場指數創新高 2
經濟數據看來亦為中國股市帶來支持。中國防控疫情的措施奏效,成為首個出現復甦的主要經濟體, 2020 年第二季和第三季均有正成長 3。自2020年 5 月以來,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連續七個月處於擴張水平。此外,企業盈利穩健,MSCI  明晟中國指數的成份股當中,大部份最新公布的第三季業績均優於或符合預期。在電子產品出口需求強勁的主要推動下, 台灣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為正成長 4

拜登政府成立 中國未雨綢繆

中美關係在 2020 年持續緊張。隨著拜登政府即將成立,我們相信兩國緊張關係仍會維持。因此,我們將持觀望態度,以評估局勢發展。然而,我們認為在2021 年企業盈利成長預測介乎15%至 20%5的支持下,兩國關係對中國股票的影響應可妥善受控。

此外,中國亦已制定對策,公布「十四五」規劃(2021 年至 2025 年)。目前,中國強調以「內循環」帶動「雙循環」戰略,從而刺激經濟成長。換句話說, 是以自主創新和本土消費支持經濟走向自給自足。藉著國內與國際市場相輔相成,作為輔助動力的「外循環」將可促進中國發揮成長潛力。
 

綜合而言,上述因素料可支持中國經濟成長繼續領先全球其他地區。儘管疫後經濟仍有變數,但很可能令成長差距擴大。

做好布局 迎接更趨自給自足的中國

隨著中國已就發展內部主導型經濟制定清晰的路線圖,科技和消費產業正將湧現投資機會。科技業方面,預期生物科技等領域將加強自主創新。為推動有關發展,官方很可能加推財政措施和政策扶持,例如提供稅務優惠和低利融資,從而刺激本土研發,減少依賴進口。

市場出現不少與科技供應鏈相關的投資機會,特別是對推動自給自足至關重要的領域。舉例說,目前上游半導體設備供應鏈的本土自給率偏低,觸發當局推出針對性及扶持政策。由於內需及本土產業於全球電動車供應鏈的參與漸增,電動車發展是另一項吸引的投資主題。個別為中國消費者量身訂做的本地中價車款相當受歡迎,反映中國電動車品牌具有能力應對及迎合本地的需求和品味。

至於消費層面,與生活方式相關的服務需求缺口仍然顯著。電子商務滲透率日益增加是另一催化劑,促進產品種類擴張和消費者年齡層擴大。網上新鮮雜貨店是其中一個例子,其成長可持續受惠於服務從線下轉移至線上、產品高端化及在年長一代逐漸普及的趨勢。

對於上述兩大領域,投資者宜繼續專注於長期基本因素,致力從長期主題獲益,例如消費升級、創新和利多政策衍生的投資題材。隨著中國中型 A 股獲納入MSCI 明晟指數,相關投資機會亦得以增加。MSCI 明晟指數擴容(增加納入計算之個股)提供境外市場欠缺的獨特投資機會,而且擴容聚焦於市場研究不足,但成長前景穩定的投資概念。畢竟,我們相信全球指數擴容已令中國股票整體形象提高,增加全球投資者涉足境內及境外中國股票領域的需求,以把握結構性成長投資機會。

獨特競爭優勢有利大灣區發展

環顧中國市場,大灣區在充份的政策支持下具備競爭優勢,預料可延續其強勁及實質的長期成長,並透過反映在企業盈利的方式,為投資者帶來回報。中央政府承諾深化大灣區內經濟融合,加強城際基礎建設、人才流動、物流和投資。此外,由深圳帶領的大灣區智慧城市執行及管理計劃,將可為基建、教育和康健護理等產業創造機會。跨省份的財富管理、保險和物業互通計劃亦將繼續有利大灣區的投資前景。擁有自身成長動力的區內龍頭公司具備最佳條件,可望把握上述發展帶來的機會。

中港股市改革帶來更多機會

香港市場方面,我們相信開放資本市場將繼續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機會,並吸引更多資金流入。自 2018 年引入上市新規以來,尚未開始獲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到港上市的家數持續上升 6,當中部份屬於產業龍頭。放寬規定亦吸引委託研究機構(CRO)和委託開發與製造機構(CDMO)赴港上市,此舉有助公司進行研發融資。吸引以美國存託憑證形式上市的中概股回歸作第二上市,及准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上市,亦可進一步豐富港股的投資選擇。此外,近期官方宣布擴大滬深港通計劃,涵蓋生物科技公司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成份股,反映兩地互聯互通和投資者基礎擴張。

台灣股票: 科技競賽的主要受惠者

台灣市場方面,2019 新型冠狀病毒看來並未對 2020 年經濟成長和企業盈利帶來影響。我們預期中美科技爭端將會持續,美國政策將聚焦於保護知識產權和高端科技,在這宏觀環境下,台灣股票預期繼續成為主要受惠者。因此,市場預期台灣股票每股盈利成長, 由2020 年已屬高基期的10%年增率,進一步增至2021 年的 18%7

展望 2021 年,我們看好當地科技業,尤其是半導體業。台灣佔全球代工製造的最大市占率 8,因此其半導體業坐擁充份優勢。隨著中國公司減少依賴美國供應商,區內科技供應鏈的本土化發展應有利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代工製造產業及IC設計公司。與此同時,高速傳輸技術的需求和發展趨勢維持不變。鑑於科技業的新產品周期穩固,加上用於高畫質短片和即時串流的新一代無線傳輸技術等發展,我們預期投資機會將隨之湧現。

與中國股票相似的是,電動車也是台灣股票的投資題材。當地電動車市場擁有不少值得注意的上游企業投資機會,尤其是電池相關零組件的廠商。

總結:處有利位置 迎數位化和去全球化趨勢

即使在疫情爆發前,全球化趨勢已出現倒退。近期事件使得去全球化趨勢步伐有增無減,而且本已存在的地緣政治緊張關係,亦驅使企業趨向縮短並於區內部署供應鏈。大中華區已就上述轉變做好準備。

中國經濟成長預期突出,加上推出措施促進資本市場開放,有望吸引更多外資流向人民幣計價資產,或具有良好公司治理的高成長中資企業。我們相信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成長趨勢的信心與日俱增。鑑於前景仍甚不明朗,而且投資者普遍尋找可持續成長,如要發掘股票成長引擎,採用「由下而上」的策略便更為重要─ 聚焦長期基本面因素,尋找長期成長的投資主題,例如消費升級、創新和利多政策。

 

註釋:

1 彭博資訊:MSCI 明晟中華指數上漲 21.38%,MSCI 明晟新興市場指數上漲10.51%,MSCI 明晟世界指數升 11.72%,MSCI 明晟亞太區(日本除外)指數上漲 15.06%。總回報以美元計算,截至 2020 年 11 月 30 日。過往表現並非日後表現的指標。

2 彭博資訊:MSCI 明晟台灣指數上漲28.48%、MSCI 明晟中國指數上漲26.18%、MSCI 明晟香港指數則上漲 12.18%。總回報以美元計算, 截至 2020 年 11 月 30 日。過往表現並非日後表現的指標。

3 彭博資訊,2020 年 12 月 7 日。中國 2020 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經濟年增率分別為 3.2%和 4.9%。

4 彭博資訊,2020 年 12 月 7 日。台灣經濟在 2020 年第二季收縮 0.58% 後,在第三季年成長率達 3.92%。

5 宏利投資管理,2020 年 12 月。

6 於 2018 年 4 月 30 日,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在上市規則第 18A 章加入新規範,准許不符合任何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發行人上市。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累計有40 家生物科技公司根據上市規則第 18A 章於香港上市。

7 宏利投資管理,2020 年 12 月。

8 資料來源:麥肯錫,2019 年 7 月。

  • 經濟衰退又如何?投資前景還看5大因素

    美國經濟衰退可能一觸即發,或會引起投資者憂慮。宏利環球首席經濟師兼策略師Frances Donald提出五項投資者值得注視的因素。

    閱讀更多
  • 銀行業受壓 為特別股創造收益溢價

    面對銀行業危機,特別股在今年較早時間顯著受壓。不過,相對固定收益市場上風險較高的資產,這場危機目前為特別股帶來潛在機遇。

    閱讀更多
  • 關於股利的七個疑問

    股利可成為股票投資者的重要報酬來源之一。究竟股利是什麼?會分配股利的公司是否屬於理想投資?如何在建構投資組合時考慮股利的因素?

    閱讀更多
查看全部

重要通知 : 近來常有不明人士假冒本公司名義,提供投資服務或謊稱協助安裝不明應用程式於手機等行動裝置,在此提醒切勿相信不明來源所提供之訊息,也切勿提供個資或甚至匯款給不明帳戶或人士。

查看更多

重要通知 : 近來常有不明人士假冒本公司名義,提供投資服務或謊稱協助安裝不明應用程式於手機等行動裝置,在此提醒切勿相信不明來源所提供之訊息,也切勿提供個資或甚至匯款給不明帳戶或人士。

查看更多
確認